More Detail
自ChatGPT於2022年12月問世以來,AI技術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往預期。透過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我們得以窺見台灣產業界對AI浪潮的觀察與回應。
一、商業周刊的相關報導
2023年,當AI技術剛開始衝擊市場時,討論焦點集中在理解與定位這項新技術。「當AI像9歲孩子一樣聰明」的封面故事,試圖為大眾定位AI的能力範疇,暗示AI雖然聰穎但仍處於發展階段,強調其輔助性質而非取代人類的可能。這個比喻不僅生動形象,更幫助企業與個人正確認識AI的現階段能力,避免過度期待或不必要的恐慌。隨著實務應用逐漸展開,「AI實戰36技」點出了一個關鍵信息:AI的價值在於應用,而非技術本身。這個轉向反映出產業界已經從最初的震驚與疑慮,逐漸邁向務實運用的階段。企業開始關注如何將AI技術整合入既有業務流程,提升營運效率。從客服自動化、文件處理到市場分析,AI應用已經開始在各個領域展現其實用價值。2023年下半年,NVIDIA的黃仁勳與AMD的蘇姿丰之爭成為焦點,展現了台灣在全球AI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這兩位出身台灣的科技領袖,不僅代表著全球AI晶片市場的競爭態勢,更象徵著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黃仁勳強調的「光速思考」與蘇姿丰的「5%哲學」,展現了不同的企業經營策略:前者追求快速創新和市場主導,後者則強調穩健成長和精準執行。
進入2024年,AI議題的討論明顯深化,產業應用場景更加多元。「萬物AI時代」的封面故事指出邊緣運算的重要性,揭示了AI應用即將進入更廣泛的場景。從智慧家電到工業自動化,AI正在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面。特別是在物聯網(IoT)領域,邊緣運算的發展使得AI可以在終端設備上即時處理數據,大幅提升應用效率和用戶體驗。
「AI新戰國」則展現了產業格局的重整。隨著蘋果等科技巨頭的加入,AI市場的競爭更趨白熱化。各家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AI解決方案。這種競爭不僅推動了技術創新,更加速了AI應用的普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AI智商M型化」的討論,揭示了AI技術發展的分化趨勢。一方面,高端AI模型(如GPT-4)展現出接近人類專家的能力;另一方面,特定領域的AI應用仍較為初級。這種分化不僅存在於技術層面,也反映在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上。企業需要根據自身需求和資源,選擇適合的AI解決方案。
二、科技五巨頭的策略布局
在這波AI浪潮中,科技五巨頭(MAMAA)展現出不同的策略取向。通過分析他們在2023年後申請且已公開的AI相關PCT專利申請,我們可以清晰看出各家的布局重點和戰略思維。
Microsoft以26篇專利申請領先群倫,其戰略重心明顯放在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整合應用上。這些專利涵蓋了從辦公協作、代碼生成到企業管理等多個領域,顯示微軟試圖在企業應用市場搶得先機。特別是在與OpenAI的深度合作下,微軟正在將AI能力整合進其整個產品生態系統,從Windows作業系統到Office套件,都能看到AI的身影。
Apple則提交了18篇專利申請,主要聚焦於提升網路效能和用戶體驗,展現出其一貫的產品導向思維。這些專利包括在終端設備上進行AI運算的方法、提升網絡效能的技術,以及改善用戶界面的創新。Apple的策略明顯傾向於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將AI功能整合到終端設備中。
Meta提交的11篇專利涵蓋延展實境、內容創作到醫療保健等領域,反映其在元宇宙願景下的AI布局。這些專利顯示Meta正在探索如何運用AI技術增強社交體驗,包括虛擬現實中的即時互動、內容推薦系統的優化,以及在健康照護領域的創新應用。
相較之下,Amazon和Google雖然專利申請數量較少,但通過併購策略積極布局。Amazon收購Anthropic等公司,明顯針對OpenAI形成競爭態勢。這種策略使Amazon能夠快速獲得先進的AI技術和人才,同時也為其電子商務和雲計算業務提供支持。特別是在物流自動化和智能倉儲領域,Amazon的AI應用已經展現出顯著優勢。
Google則通過收購DeepMind、Kaggle等公司,在AI基礎研究和應用平台方面建立優勢。DeepMind在遊戲AI和醫療診斷等領域的突破,以及Kaggle在數據科學社群的影響力,都為Google在AI領域提供了重要支撐。這種「併購優先」的策略,使得這些科技巨頭能夠快速彌補自身技術短板,同時也推動了整個AI產業的發展。
三、AI助理的演進與未來趨勢
AI助理的發展讓人不禁回想起PDA時代的興衰。就像當年宏達電在PDA市場的崛起與沒落,今天的科技產業同樣面臨著AI帶來的顛覆性變革。然而,與PDA被智慧型手機完全取代不同,這次的變革更傾向於融合與增強:AI正在為現有設備注入新的智能,創造出更豐富的使用場景。
AI Phone的概念不僅侷限於語音助理,更延伸到照片優化、電池管理、個人化服務等多個層面。例如,最新的智慧型手機可以根據用戶習慣自動調整系統設置,預測電池使用時間,甚至在拍照時自動識別場景並調整參數。這種「智能化」不是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通過AI技術深度優化用戶體驗。
AI PC則開創了新的工作模式。從文件處理、會議紀錄到創意設計,AI正在改變我們與電腦互動的方式。例如,即時語音轉文字、自動生成會議摘要、智能圖像處理等功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特別是在創意領域,AI的輔助功能讓設計師能夠更快速地實現創意構想。
更引人注目的是各種AI化的現有設備。AI隨身碟能自動分類文件,建立智能索引系統;AI相機可即時識別拍攝對象,自動優化參數;AI耳機則提供即時翻譯、環境音調節等功能。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設備的實用性,更開創了全新的應用場景。
四、彼得原理與職場轉型
在AI時代,彼得原理呈現出新的面向。傳統上,彼得原理指出員工會被晉升到超出其能力的職位。而在AI時代,這個原理有了新的詮釋:那些無法有效運用AI工具的員工,即使在原有職位上表現優異,也可能因為效率差距而失去競爭力。
AI助理的普及雖然提升了整體工作效率,但同時也加劇了職場中的能力差異。善於運用AI工具的員工能夠大幅提升工作效能,處理更複雜的任務;反之,不懂運用AI的員工則可能陷入效率瓶頸。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執行效率上,更反映在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上。
這種現象促使企業必須重新思考人才發展策略。首先,在招聘環節就需要考慮應聘者的數位素養和學習能力。其次,企業需要建立新的評估機制,在晉升時不僅要考慮傳統的工作能力,還要評估員工運用新技術的潛力。同時,持續學習和創新能力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因為這些是AI目前難以替代的人類特質。
五、結語
對個人而言,適應AI時代需要效法科技五巨頭,基於自己的強項建立新的競爭優勢。這包括:
1. 培養與AI協作的能力,理解AI工具的特點和限制
2. 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這些是AI難以模仿的人類特質
3. 保持持續學習的習慣,因為技術更新速度越來越快
4. 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這將成為未來職場的關鍵優勢
面對AI質與量的驚人成長, 你準備好了嗎?
參考文獻
[1] 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magazine
[2] patentscope.wipo.int/search/en/structuredSearch.jsf#
[3] wiki.mbalib.com/zh-tw/彼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