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一網站上的資訊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個案法律建議或服務。這些資訊不必然代表本所或其客戶的觀點。如果您需要法律和智慧財產權建議,請不吝諮詢我們。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升您的瀏覽體驗,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AI在中國專利圈裡引發的蝴蝶效應

2025.08.21

作者:郭仁建 中國大陸專利師

2025年可謂是AI應用大爆發的一年,隨著ChatGPT、Claude、Google Gemini等AI模型迭代升級,在2025年初之際,中國的AI圈也因開源發布的DeepSeek R1模型的AI浪潮,引領了中國各大平台相繼引進使用。

DeepSeek R1模型之所以突然引發大眾關注,主要在於通過蒸餾模型的技術,能夠在每次運算時,以極度低亷的token進行計算,降低每次運算的成本,同時又引入了深度思考的計算方式,能夠將每次提示詞 (Prompt) 內的語言重組分析,並呈現在眾人眼前,彷彿能夠看到AI是如何一步一步拆解自然語言,並轉化成它能夠理解的模式,並且使用者能夠跟隨著AI的思考模型共同前進,直到取得AI模型輸出的結果,若是輸出結果不滿意或者認為有所欠缺,更能夠隨著AI思考的步驟進一步分析出提示詞中哪裡有問題,進而調整或修改提示詞來得到更為精確的答案,而不像是過去的AI模型,彷彿是個黑箱,雖然輸出的答案讓人驚豔,但沒有人知道AI模型是如何思考的。

而隨著各大平台接連採用DeepSeek R1模型,在中國專利圈中,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AI輔助撰寫的工具,由於現行AI模型應用當中,在生成式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 佔了相當大的份額,比如圖像、文字、影像或音樂,通過大語言模型搜集巨量訊息後,以提示詞及各種模版為基礎要求AI自動生成的內容,由於文字在所有的數據之中,是最容易被生成的,當然,也被大量地應用在如何能夠讓AI自動生成專利申請的申請文件之中。

關於生成式AI所生成的文字,在目前的應用階段,最常讓人詬病的就是容易產生幻覺、虛構內容以符合提示詞要求、無法判斷生成的內容是否與實際情況一致等等一系列關於生成文字精度的問題,更尤其是在科技與法律並軌的專利申請文件之中,生成式AI所生成的內容從一般的初學者或者未長時間處理專利事務的人眼中,使用AI所生成的內容,乍看之下會覺得文情並茂、詞句優美通暢,然而,仔細推敲後又會產生許多疑慮,比如物件之間邏輯關係混亂、文字間無法呈現空間與結構關係,甚至在一些對於用字遣詞更謹慎的如醫藥、生物領域,可能會出現憑空捏造或隨意生成的名稱或無關的化合物等等。

但是,在中國專利圈中,仍然不乏此類型的AI應用被大規模推廣,原因在於,過去中國長期以專利申請數量為主的生態,仍然有較為龐大的受眾為此而生,企業需要每年憑空生產出足夠的申請量,才能夠滿足高新企業或者政府補貼項目的資格,部分代理機構為了爭取案件量,不惜以編造或申請大量僅些許修改的案件,如下圖所示,說明書內的實驗數據並非由發明人/申請人提供,而是由代理機構的代理師編造,以滿足有需要的企業主,而大規模的編造案件又大量地湧入專利審查部門,最終人力均在消化這些不是實質有效的申請案件,進而推出了「非正常申請」的審查流程,來去抑止這些案件繼續湧入,而生成式AI又繼續為此類的行為推波助瀾,更推高了審查人員對於識別此類編造行為的難度。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民間已有機構開始使用AI生成專利,在官方也開始引入AI審查專利,較讓人注目的是在今年5月份左右,如下兩圖,一份官方發出的專利審查意見通知書(目前已下架重發)在中國專利圈中流傳,其中,審查員在針對說明書所記載的公式,向DeepSeek進一步詢問:「請根據圖片中的公式和參數定義,幫我分析其中公式和參數的合理式」,並依據DeepSeek所回覆的結果(紅色畫框處),作為說明書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3款規定的參考,也因此在專利圈中廣為流傳,由於輿論影響,此案的審查意見通知書後來重新發出「修改更正通知書」,又重新發出了重擬後的審查意見通知書,其中,有部分人認為:「以魔法打敗魔法,反正民間以AI生成說明書又不受法律控管,那審查員以AI審查沒有問題」,也有部分人認為:「AI生成審查意見容易受到提示詞影響,而且每次提示詞可能出來的結果都不一樣,純綷是隨機生成的結果,不足以作為審查時的依據」。






而在近期7月17日的中國國務院發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發布會中,一方面宣傳大模型檢索、AI學術助手、AI法律助手等智能審查系統已上線,另一方面宣傳:「在工作中明確,人工智能在審查中的應用,發揮的只是輔助審查的作用,由人工智能產生的推理結果,不能直接作為審查意見使用。審查工作中,審查員也必須按照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和專利審查指南的規定,依法客觀作出審查結論。」

AI的活躍在中國專利圈裡掀起了一場風暴,雖然我們面臨著AI逐漸進入工作與生活的一部分,但如何去面對AI所產生的影響,也是我們需要認真去應對的,比如,我們應當將AI作為我們的競爭者,而深陷恐懼無法自理,還是將AI視為是一種工具的延伸,在學習正確使用AI工具並且提高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均是我們需不斷努力思考及學習的過程。

參考資料:
1.    引用DeepSeek观点的专利审查意见,出现了!然后又下架了...
<https://mp.weixin.qq.com/s/qzpind4pv_xgAoRVm2rwcA>
2.    “AI审查员”来敲门?当专利审查依据竟然引用DeepSeek时,我们该说“不”!
<https://mp.weixin.qq.com/s/iCqTHBwXyKoLsG9YDEj3Hw>
3.    Deepseek竟成专利审查员背后的“狗头军师”?技术依赖与制度理性的边界在哪里?
<https://mp.weixin.qq.com/s/oTnaYV3GgFHPf8L242vRCw>
 
聯絡我們

CONTACT

聯絡我們 Line Facebook 電話
Line通話 Line對話
Line通話 Line對話
Line通話 Line對話
Line通話 Line對話